line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先驱01航次科考日记专栏
来源: www.deepseapioneer.com  Time2021-11-01
——之王洋博士



10.30生物组,奋斗者,收官
       除了地质组,地球物理组和环境组,科考队还有一个生物组,他们的任务是调查矿区水体及海底生物特征,包括生物量,种类,种群分布,生产力,多样性,迁移特征等等。他们利用拖网,箱式或多管采样器, CTD,Lander等设备采集水体或沉积物中的生物,随后进行处理,制成样本用于鉴定和研究。虽然矿区所在海域生物贫瘠,但其远离大陆,还存在诸多未知。只有通过调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及保护大洋中的生命。
       大洋科考工作的辛苦已无需多言:夜班组熬夜,每天醒来你会看到他们红着眼圈面露憔悴;白班组暴晒,你很难想像厚重的科考服居然可以被汗水完全浸湿;拉绳子,提箱子,插管子,样样都是重体力活,好在科考队员都是个顶个的壮汉;几位年过半百的队员依然战斗在前线,弯着腰数十分钟连续取样,每次起身腰都已经麻木却不退缩…以上种种,无非都是坚定的科研理想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的真实所在!作为年轻的科考队员,深受感染和震撼,再次向他们致敬!
       截止今晚,正式作业圆满收官,大家终于可以放下多天来积累的疲惫好好睡上一觉了。这些天,经历了海风呼啸和大雨滂沱,有过失败也有过欣喜,在最艰难的时刻大家一起努力坚持了下来,迎来了初步的胜利。我们完成了预定方案的所有任务,包括25站箱式取样和6个综合环境站的调查,还布放了多套OBS和锚系,圆满收官。

10.29沉积物捕获器

       沉积物捕获器一般搭载在锚系上,用于观测海区单点某一水深的沉积物通量。其形状类似一个漏斗,开口呈圆形,用于搜集一定面积内海水中沉降的物质,这些物质会汇集到漏斗下边的收集瓶中,以计算沉积物通量。海水的沉积物通量是一项反映其营养状况和物质通量等自然特征的重要基线数据。

10.28 Lander

       Lander是一种诱捕海底生物的设备,其上搭载各种诱捕装置,内部放上诱饵,沉入海底一定时间来诱捕生物。这个设备属于自沉自返式,只需折臂吊将其移入海中抛出,它就可自行下沉至海底。在回收时,通过声学释放器应答,自行上浮至海水表面。这个设备的投放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臭味熏天的诱饵,另一个是在茫茫大海发现和回收它。它是为数不多的能真正获取深海生物的设备,但本航次用它取得的生物样本很少,只有一条鱼和几只钩虾,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个海区属于贫营养的生命荒漠。

10.27船员

       科考船上一般科考队员和船员平分天下。科考队员就是各方集结的参与航次的科学家和设备保障人员。船员包括航海船员和轮机船员,前者以船长为领导,包括大副、二副、三副和水手,他们轮流在驾驶室值班开船,后者以轮机长为领导,包括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和水,电,机工长和机工,负责机舱的运转。除此之外还包括船医,厨师,服务生等人员。科考船比较特殊的一个船员组成是甲板部,负责甲板作业,包括布放和回收装备以及各种工作和维护等。如果一个航次的任务比较重,科考队员人数较多,而甲板部人员较少时,科考队员就需要协助甲板部作业,本航次就是这种情况。

10.26三维扫描技术,仰望星空

       三维扫描是我本航次的主要工作,我每天泡在实验室主要就是在进行这项工作。三维扫描是通过多道激光对物体进行扫描,我们本航次是对海底结核单个进行扫描,目的是批量获取其个体形态特征,包括粒径,体积等,这些参数可能与其矿体分布规律有关,从而对估算矿石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航次共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结核,所以此项工作的工作量巨大,这即是人工创造大数据的过程。由于此项工作获取的数据意义重大,且可能会颠覆结核资源量估算方法,所以我对此乐此不疲。
       早就听说驾驶室后甲板是仰望星空的好地方,但直到今天才得以登上此处观星。虽然效果并非想象的那么好,但却也让我此生第一次看到了银河和识别了猎户星座。海上观星既浪漫又美妙,海阔天空,星辰大海尽收眼底。在月色衬托下,海面是一片银光闪闪,不时跃起的飞鱼和翻滚的白浪,令这个世界更为灵动。此刻引用一句朋友圈的回复,“原来你的梦想真的是星辰大海啊!”

10.25箱式取样

       箱式取样,就是用一个自重很大的箱子,用缆从船上送至海底取样的方法。箱子的开口面积有0.25平方米和0.64平方米两种,这也就是取样器在海底的取样面积。箱式取样器虽有自重,但在水深较大的海底取样,仍需加大缆速砸下海底,才能钻入沉积物,取得足够厚的样品。所以,对于坚硬的底质,是无法使用箱式取样器采样的。

10.24“点-线-面”结合的宝藏探索模式

       海底六千米下蕴藏着富含贵金属的结核状矿石,探索它们需要开启“点-线-面”结合的模式。所谓“点”就是在海底一个点上取样,就是用缆把一个铁箱子砸到海底,获取近一平方的样品,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得单位面积矿石的质量和覆盖率。所谓“线”,就是船利用缆拖着一个摄像机在海底延线滑行,连续录制视频,以观察这条线上矿石的分布特征,是可靠的可视的探测手段。所谓“面”,就是在船上向海底发射声波等信号,然后接收海底的反射信号来识别海底底质特征,其探测面积较大,甚至可以全面覆盖海底矿床。点线面探测各有优劣,必须采用“结合”的模式,才能准确地寻宝和鉴宝。截止目前,本航次已经完成三个航次的光学拖体探测和13站地质取样,多波束声学探测在前期工作中已大部分完成,本航次只做少量补充性探测。

10.23垂直拖网

       浮游生物垂直拖网,是在某一地点从海底(或一定水深)到海面垂向拖曳收集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样品的设备,与浮游生物分层拖网水平拖曵方式不同,其样品用来研究特定海区垂向水柱内浮游生物的种类,丰度以及分布特征等。

10.22 CTD采水器,锚系

       CTD采水器是海洋调查的常用设备,它由一圈采水瓶和一些传感器组成。在不同的水层释放机关,可以采集一瓶水样,可以进行水化学分析和生物学分析。它搭载了测量温度,盐度,水深和海流的一系列传感器,随着设备下沉和上浮连续测量相关参数,这些参数都是基本的水文数据,可以了解海洋的水文特征。这些传感器通常在下行过程采集数据,而上行数据仅作为参考,传感器挂在下部,上浮过程中容易收到其上采水器导致的海水扰动。
       顾名思义,锚系就是锚泊在海底的海洋观测设备串系。它可以长时间地由底至表,通过其上链接的一系列测量设备观测海洋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海流,沉积物通量等,其结果对研究海洋特征的年际变化十分重要。

10.21综合环境站、浮游生物分层拖网

       今天晚上,我们到达第一个综合环境站位。之所以称“综合”,是因为在这种站位会进行一系列环境调查,来获取该点的环境特征。今晚进行了CTD、生物拖网等调查。第一站的作业往往会困难重重,像设备调试,电池没电,通讯故障,取样失败等,都是摆在科考队员面前的一个个难题。今夜,一定又会是个向阳红不眠夜。
       浮游生物分层拖网:这是一个采集不同水层浮游生物样品的设备,它也叫多联网。它的内部包着若干层网兜,在水下垂直拖动,在每一个深度段,触发一个开关,获取该水层的浮游生物。此项调查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不同水层的浮游生物分布特征。

10.20不稳定的重量,存储卡丢失

       由于船只随着海浪摇摆,在船上称量物体是个难题,因为称的读数会不停变化,这会给称量带来一定误差。在给物体称重时,需要仔细观察读数的变化,分辨其反映的船摇摆信息。一般而言,称的读数会正负浮动,取中间值或校正值是个减小误差的好办法,这时,船舶更接近于平稳(0摆角)位置。今天有人看到了随船游泳的鲨鱼,有人钓到了鲯鳅,可我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啥也没看到~
       在海上,很多突发状况总让人措手不及,比如弄丢了存有重要信息的储存卡。几乎发动了全船人员在船的各个角落苦寻也无果,无奈只好返工。于是地质组连夜奋战,把前面六个箱子的样品全部开封重摆和拍照,为的就是第一时间补全丢失数据,不影响下一站作业。人定胜天!拥有这样一只勇于直面挑战和挫折的团队,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探索海洋的决心!

10.19船速

       船速是对讲机里出现最多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后甲板作业组与驾驶台的呼叫中。在航渡时,船速受到海浪和风的影响,顺风不顶浪时船速可达10-12节,而逆风或顶浪时船速只能在7-8节甚至更低。一节的速度相当于每小时一海里,那么船在航渡时的速度相当于10-20迈车。可想而知,从厦门到西太平洋单程航渡就需要十天左右。而在作业时,为了保证设备稳定,会停船或极低速航行,船速在0-2节左右。比如在进行海底光学拖体作业时,若地形复杂或信号不稳,船速需要降至0.5节以下,而地形平坦而信号稳定时,可以开到1.5节以上。

10.18 B计划启动

       有时候在大洋科考现场发生的事是在出航前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工作组在现场进行临时调整。我组原计划在现场就对每一件样品进行称重,扫描和编号装袋,但现场取获的样品比预计的要多,工作全流程花费的时间也比预计的要长。为了保证后甲板和实验室的按时清空(需要为下一站做好准备)以及保证队员的休息,我们不得不调整方案,采用B计划:以20个样品为一组编号装袋,先保证现场使用和样品的工作完成,其余样品视情完成。

10.17控缆

       有人说,一条科考船就是一条缆,此话也并非没有道理。科考船上的许多设备,都是靠各种缆绳从船上下放到海洋或海底的。这些缆有的可达万米级,有的可以传输图像信号,具有各种用途。船上开绞车的和控缆人员可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而控制海底光学拖体技术含量尤高。光学拖体到底后,会随着船舶的摇摆而摇摆,一上一下,忽高忽低,这就需要控缆人员对它进行实时操控。既不能离底太高海底特征照不清楚,又不能离底太近使设备碰触海底。控缆者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同时手中不断的精细掌控着缆长,还要提前预判,因为缆很长,从船上把“动作”随缆沉到海底有一定延迟。

10.16人工大数据

       先驱工作组在本航次资源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人工获取大数据,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但其意义毋庸置疑。我们在短短的航次现场工作期,需要对近万个结核进行形态建模和称重,从而获取海量数据,以详细分析这种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估算其数量和价值。预计未来两到三周直至航次结束,先驱团队将长期驻扎在实验室进行此项工作。

10.15恼人的侧推,首箱样品

       从正式作业起,为了保证定位精准,向三船开启侧推功能,利用侧推发动机实时调整船舶姿态和位置,让船舶精确地停在一个位置或沿直线航行。侧推发动机发出的隆隆巨响让人难以入眠,而我的房间其实就在侧推发动机之上,声音尤其之大。但有时候真的累了或困了的话,顶着这轰鸣却也能入眠。
       今夜,第一次箱式取样成功,获得了与海底摄像显示一致的密密麻麻的结核。样品上来后,各专业组开始忙碌起来,拍照、抽水,取样,清理甲板,各司其职。对于地质组来说,主要的工作是现场测量样品总重量、总体积、覆盖率,描述样品特征。公司的工作小组主要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获取单体结核的形态和利用联合称重获取单体结核的重量,最后将样品编号分装。这是非常琐碎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因为样品有好几百个,让我们一直工作到天亮。紧接着还会有两个箱式样品取回,这不,第一箱刚刚忙完,第二箱就来了。没办法,只能连轴转啦!海上工作真是很辛苦,基本上每个组都是挑灯夜战!不过大家为了他们热爱的事业,乐在其中~

10.14海底实况直播

       今天是正式作业第一天,作业项目是光学拖体。它是搭载摄像机,被船牵引着平行于海底滑行的直播器,科考队员在船上就能够实时观察到海底的情况。用它获取的录像和照片可以作为估算这里有多少资源的核心数据。但这个设备在海底很难控制,忽高忽低,有时还会触底。今天一整天监控室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期待着下一秒画面的出现~
       “哇塞,密密麻麻的结核诶!”
       “海星!海星!”
       “不对,那是海蛇尾。”
       “那里有一坨坨像是动物翻起来的泥,就像沙滩上螃蟹翻砂一样,这会不会是新发现?!”
       “这里的结核开始形态不均匀了,有大有小,可能是一个地质现象。”
       “这一带生物明显增多了,估计是食物多了。”
       ………
       这些感叹可不是说说就完了,每一个信息都会详细地记录在班报上呢!

10.13party、还是止荡,作业失败

       恰巧有几位队员和船员生日将近,晚饭后大家一起给他们过生日,我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上party。同时,疫情知识大赛也如火如荼展开,根据速度和准确率的排名颁奖,但领奖则没那么容易,必须砸开金蛋,完成大冒险任务才行。于是各种捏鼻子揪耳朵转圈圈,恶搞寿星的画面不断上演。大家在欢声笑语之中,又是一个向阳红不眠夜~
       止荡真是一个作业难题!面对恶劣的海况和几吨重的箱式取样器,十多个壮汉都难以用绳子控制住它。首席也对此颇为忧心,今天下午特意做了一场预演。话说在大洋上作业还是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几吨重的设备有些地方是禁区,手是万万不能放的,另外整个装备控制不好荡起来碰着人那可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在此,谨向每一个战斗在大洋科考一线的科学家和队员们致敬!
       每个设备入水的刹那,都是对前期团队的准备工作的最高嘉奖。作业失败有时是不能避免的,就算之前准备得再充分,也也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今天我们就经历了一次作业失败,眼看着设备即将入水,核心部件却脱落了,无奈只能回收上来调试后重新下放。无论如何,大家总是积极面对所有挑战,这就是大洋科考精神所在吧~

10.12餐厅的纪录片,茶道
       餐厅是大家闲暇时候的好去处。其一是电视不停跳动的画面,经典大片,热播电视剧都是大家的最爱。而BBC关于海洋的纪录片听说是科考船必备,让大家实地感受大洋科考的神圣与激情其二是热闹非凡的牌局,打滚子、保皇、斗地主,餐毕,各大派系,各方神圣,大显神通,仿佛每个牌客都是威震四方的大将,谁与争锋?!
       餐厅还有一桌桌茶道,主要是热衷于岩茶,这也颇显当地特色。就连驾驶舱,机舱和办公室,都不会少了茶海的身影。大家围坐一团,本地人掌茶,沏水,洗茶,倒茶,翻云覆雨之间,天地尽谈,亲如兄弟。
 
10.11台风,绿色巨轮

       当今民用商用软件很发达了,在家里就能监控到船的位置和周边的台风,爱人其实在时刻关注着我的位置。从她今天发来的航迹图看,我们正北边刚刚生成了一个新台风,好在它接下来会向北方移动远离我们,但通过今日的用浪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热情。这几天之所以先进行搭载任务,就是为了躲它。而在我们来时路上,目前正好有两个台风在那里。所以我们是幸运的,正好在台风窗口期赶来,追着台风的尾巴作业。希望余下的航程继续幸运!
       下午,书记和首席邀请我们参观机舱,轮机长(老轨)亲自为我们介绍了让整艘庞然大物运转起来的各个机器,包括主机,泵,变压器等等。得知向三船也是一艘绿色巨轮呢,她无论是尾气排放,还是废油废渣处理,甚至是垃圾分类,都是符合或远超国际标准的!随后我们一起坐下喝茶聊天,这也是福建人的待客之道,谈到了几个回程航渡时极其有趣的活动方案,在这里暂行保密哦,可以透露一点的是,这些活动大都与环保挂钩~今天晚上,我们组布放了本组第三台OBS。
 
10.10伙食,冒雨作业

       今天想来想去没什么可写,谈谈船上的饮食吧。船上有一个厨师团队,航渡时早中晚三顿自助形式的餐,作业时则晚上有一次加餐。菜品一般是六菜一汤,可能是厦门的船,所以有一些厦门特色,鱼鲜类比较多。由于保鲜问题,随着在海上漂泊的时间越来越长,新鲜水果和蔬菜也会越来越少。如何长久的保鲜和巧妙利用蔬菜和水果是船上的一大学问~
       今夜十二点半,进行第二次OBS布放。大洋上的雨不可预测,总是令人措手不及。船停了,位置到了,却突然下起了雨。但是也没办法,必须进行作业,海上的船时是最宝贵的。这也是大洋科考辛苦的一面吧~
 
10.10正式作业第一天,钓鱼,值班

       今天一早7.30,向三船到达第一个作业点,第二组队员布放了第一组设备。随后航渡到第二个作业点,于下午3.30左右到达,这一站需要试验性布放一些设备,包括水下滑翔机,生物拖网,CTD并采集上第一组水样,随后湿实验室就忙开了,进行现场样品处理。今天有太多的第一次,包括A架第一次将设备移送入水,第一次止荡作业……
       作业需要停船,原来钓鱼发烧友早就准备好了装备,就等作业完毕直接奔向后甲板。这种钓鱼只需要一套鱼线和线轮,也不用挂鱼饵,只用一盏可以闪烁的小灯配一组钓钩。手持鱼线,转动线轮,下水后不时拽动鱼线,手握鱼线感受中鱼刹那的振动。听说这种钓法就是针对浅表层的大型鱿鱼的。这不,收获还不错,两条足有几斤重的大鱿鱼,三副把鱼放盆里就端跑了,不知今晚的加餐会不会有炒鱿鱼~
       今夜是我第一个班,前几天还好,就是算好了船几时到达作业点,起来放一下设备就好了。今夜是十二点半到一点,第一次亲自止荡作业,设备起来绳子还是比较难拉的。不过有多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指导,一切也就得心应手了。

109日:有趣的水深,迷宫
       航渡期间一直在干实验室办公,一抬头就能看到多波束测深仪显示的水深和海底地形。眼看着向三船从菲律宾海的五六千米水深,到马里亚纳海沟弧后盆地的两三千米,再到接近海沟的岛弧的七八百米,直至马里亚纳海沟的七八千米,仿佛搭上了沟弧盆构造带的穿越航线特快,这是多么有趣。过了海沟,正式进入西太平洋,水深又回到了四五千米,预计还会经过一些海山,测深仪应该还能发现它们!

       来介绍一下这艘移动迷宫,我至今也不能确定路线有没有完全搞清。登船那层实际上是三楼,船艏侧是餐厅,船尾侧是一圈房间,链接遮蔽甲板。我住在二楼,船艏侧是一圈房间,应该还有一间仓库和健身房。船尾侧由内而外是洗衣房,水化学实验室,资料处理室,更衣室,湿实验室,干实验室和地球物理室,外面就是作业后甲板。一层没怎么去,应该是一半机舱一半房间。四楼有会议室,还有船长,大副,大管轮,领队和资深科学家的房间,前方连接前甲板,后部连接登艇甲板。五层是接待室,报告厅,艇甲板和首席房间。顶部还有一层,就是驾驶室了。
 
108日:后甲板培训,倒班制度,资源组第二次碰面

       今天下午的培训内容是后甲板综合作业,分班的四组队员身着大洋科考工作装(工作服,头盔,工作鞋)在后甲板集结,培训几种打结方法和止荡作业方法(装备出入水需要A架用连接绳移送,人员需要拉绳子减缓装备晃动)。
       船上的倒班是这样的,分为综合作业组和专业组。作业组就像昨天所说,分四班,在班时负责所有装备入水出水和班报记录。专业组则直接对接各专业任务,每项与任务有关的装备或样品大家各自负责自己的职责。也就是说我们相关的样品一共有二十站,每站上来不管是不是在作业组值班都会来工作。当然每站样品上来之后的工作时间不会很长,办完了就解散休息。总之,船上的工作总是有序的,且人手足够,分工明确的,这也是中国大洋科考事业的传统了。
       晚上地质组进行了第二次碰面,向放电影一样过一下作业流程。对于箱式采样(结核部分),流程为:拍照-采排表层水样-拍照-生物取样-结核取样-测沉积物厚度-沉积物插管取样-结核淘洗-按类型(大小)摆托盘-拍照-估算覆盖率-按类型称总重-测总体积-三维形态扫描-称重-装袋编号-分样。
 
107日:排班

       航渡阶段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每天下午三点开始,今天是班报培训和排班分工。班报培训就是首席举着班报模板口头介绍,内容比较庞杂,听一次恐怕记不住,只能靠过后几天的实操了。这样看来,先驱拟创立的电子班报系统还是有用武之地的。正式作业时,船上所有科考队员四班倒,每班6-7小时,我被分到了小夜班,作业组长是我的舍友,之后我们详细聊了聊每天上班的情况。向三船逐渐驶离欧亚大陆,产生了一个小时的时差,今天船时统一调快一小时,这也意味着我们离工区越来越近了,好期待呀!
 
106日:讲师出场

       今天下午开展了两个多小时的关于航次工作装备的培训,弘毅讲师闪亮登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三维扫描技术的工作方案并展示了操作视频。其他培训老师包括厘海公司的谢维介绍光学拖体,三所陈航宇介绍锚系潜标,三所黄奖介绍CTD和水下滑翔机,另外广海局于淼和三所汪卫国分别介绍了结核和沉积物采样流程和班报记录。这一下午收获颇丰!
 
105日:大浪

       船长早就预报,今日海况比较差。还在梦中就已经听到了海浪拍打船舱的巨响,紧接着就接到通知,今日活动全部取消。我也只有配合一下船长。好吧!我承认我今天是感到有点小晕的,主要是长时间躺着突然一起来,或者处在密闭空间内时,会有一点恶心,还有就是船摇来摇去容易犯困,整天哈气连天。不过驾驶舱依旧是个好去处,这里虽高,但比较开阔,能看到海水的波动,好几个本来很晕的同学上到这里待一会就感觉好多了。今天我也第一次见识了前甲板上浪的壮观场景。我喜欢在后甲板侧舷看海浪,今天浪大的连扶手上都留下了盐粒。我还喜欢在后甲板边上的实验室散步,我也发现,在船上走要比在陆地上累得多,这可能是因为双腿要抵抗船摇的缘故吧~
 
104日:专业培训、包饺子

       今天有关科考队员就自己方向向大家做了介绍,即培训,内容包括沉积物和结核取样,水化学操作流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采样技术,这让我对上述内容有了个整体了解。真希望作业的实操过程会有更大的收获。
       周日到了,按照惯例要包饺子。培训结束后,所有人员迅速到餐厅集结,加入包饺子的大部队。大多数科考队员都在餐厅包饺子,压皮供不应求,压皮老手的我成了稀缺物种,于是我从头到尾泡在了后厨压皮,也算是为饺子盛宴出了一份力。经过多日的预热,目前大家都已比较熟络,干起活来比较热闹了。
 
102日:不能荒废的闲暇时间、演练和培训

       航渡时期,大家以休息适应为主。既不晕船,那么闲暇时间绝不能荒废。我还按照在陆地上的正常作息,闲暇时期在认真钻研平时没固定时间学习的资源量估算文献。整天沉浸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也就觉得充实而美满了。
       从今天起直至到达作业区,计划进行一系列培训。下午进行了逃生演习,了解了救生衣,观摩了救生艇释放。紧接着旁观了消防演习,而后首席正式向大家介绍了实施方案和工作部署,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期待。最后,大家终于正式互相做介绍,直到这时,我才基本上对起了人和相貌。
 
101日:海上升旗,偶遇领航鲸

       值此十一国庆佳节,向三船仍在祖国领海境内,科考队员在书记组织下在前甲板举行了升旗仪式。远在大洋时,升起国旗唱国歌的常规操作也显得异常神圣。如今,成为一名科考队员,我也为保障国家深海资源贡献了一份力,那是何尝的骄傲啊!
       升旗仪式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可以上前甲板的机会,这个机会当然要珍惜,目光不断聚焦在海面。本以为亲近人类的海豚会第一个赶来与我们碰面,没想到第一个偶遇的居然是领航鲸群。我们是何尝的幸运啊!也第一次见证并相信了大洋里的飞鱼能飞三十多米。
       下午与船上的资源团队首次进行了对接。我的同事王弘毅现场演示了三维扫描和联合称重方案,大家对三维扫描这一高技术和巧妙的联合称重方案赞不绝口。广海局负责人于淼介绍了箱式站位甲板操作流程,初步确定我们的操作流程放在最后,这样也利于我们清点样品。晚餐时,我们又和做沉积物和土工的汪卫国老师碰面,初步确认了他们团队的工作方案。这样,船上地质组基本完成了对接,可以进行下一步培训和作业。
 
930日:爱人的寄语、勇闯甲板、不晕船?!

       我炙热的心陪你一起在外闯,你工作时感受帅气的样子,你闲暇时一起日出日落,浪涛声声,鱼儿遨游。同时你也是自由的,在这宝贵的36天航行里努力热爱工作和生活吧!!家里一切不用担心,只要你带着更加充沛的海洋知识和一身骄傲与自豪,平安回来!!!老婆爱你,永远爱你!大海可鉴
       虽然在海事大学育鲲轮参观时进过驾驶舱,但亲眼看到船长开船还是第一次。船长大人是整艘船的指挥官,口中的呼号,掌管着向三船的方向。带着科考队员和他们的梦想,顺利离港,驶向远方,驶向宝藏,驶向梦想!驾驶舱是视野最佳的观景台和瞭望台,泡上一杯热茶,站在窗前远望,一艘艘货船和滚滚的浪花,是梦里的远洋。
       03号船自打驶离大陆直到看不到陆地时,开始枕着波涛荡漾忽悠忽悠缓缓摇动,同事说船这是进入正常平稳行驶阶段了。我感觉挺舒服的,就像坐在大摇篮里一样。我就是传说中那天生不晕船的少数吗?!
 
929日:起航

       在厦门牡丹万鹏宾馆放空近一周,闭环自北京输运至酒店再到码头,感受了一下严密的疫情防控。今日终于登上向阳红03号船,畅快地呼吸到厦门的新鲜空气,无需防护地与科考队员和船员们畅谈,这感觉太好了。今日的主题是起航,测核酸,上船,领服装,点快递,开动员会,启航仪式,第一次船上生活培训,第一次吃船餐,第一次船上文娱活动……,当向阳红03拉起汽笛,缓缓驶离码头,红蓝旗迎风招展,旗手激动而兴奋,这是他第一次出海,也是公司第一航次。他们去探寻蓝色金属,他们定会凯旋而归!
line
contact us

国家海洋局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海洋大学      

© 1993-2019 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    版权所有    

总 机:010-68949001      传 真:+86-010-68910798      市场部:010-68910699      合作洽谈:010-68949001-802

邮 编:100081      邮 箱:deepseapioneer@sina.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1号海通时代商务中心C2座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2035433号

返回顶部